2018年11月4日 星期日

一心尊奉天道,不拜別的神

一心尊奉天道,不拜別的神,誰能做到?古代真正的三清道家就做得到,但現在能做到的很少。

古代道家的基本信仰,是以「道、經、師」為「三清」,以「天、地、水」為「三界」,以祖先」為「家族根源」,作為信仰的基石。

所以古代道家是以「三清、三界、祖先」
來立教的。

「三清」就是三個聖潔,「道、經、師」是最聖潔的,所以稱為「三清」。

三界」就是三個場域,「天、地、水」是最直接供養生命的自然場域,所以稱為三界」。

天是飛鳥的生命空間,地是蟲蛇的生命空間,水是魚蝦的生命空間,這三個空間場域互相貫串,卻都是可以駐紮生命的世界,所以稱為三界」。

《道德經》講:「人法地,地方天,天法道」並且講「上善若水」,這就是道家依據經典,可以敬拜「三界」的根據。

「三界」信仰,也是道教未成立之前,中國古代最傳統的信仰,過去的帝王全都要祭祀「天、地、水」三界,祈求國運昌隆

以現在來說,人崇敬三界,也代表人對大自然和環境的愛護,這種崇敬不是迷信,對環保反而有益。

《道德經》講:「子孫以祭祀不絕。主張要延續對祖先的祭祀以敬孝道,並且延續泛生的生命,這是泛神論的顯揚,具有神學的意義,也不是迷信


《道德經》裡面唯一提到,並且被貶抑的假神就是「象帝」,「象帝」就是形象至上神」,也就是「有名字、有形象、有地位、有階級的上帝,是假的上帝。

「象帝」是不能崇拜的,因為拜「象帝」是拜名字、拜形象,拜地位、拜階級,不是拜唯一真神

有名有形的「象帝」,是用來和無名無象的「天道」作對比的,「象帝是一種負面的表述,所以《道德經》基本上是視「象帝為假神,具有貶抑的意味。

可見依《道德經》的經義,「道、經、師、天、地、水、祖先」,是古代老子道家最單純的信仰,除此之外《道德經》並沒有提到其他可供信仰的任何事物。

所以如果你信奉《道德經》,你只能以「道、經、師、天、地、水、祖先」作為信仰的中心

「道、經、師、天、地、水、祖先」的信仰,並不是多神的信仰,而是不折不扣的一神信仰。

因為地是法天的,而天則是法道的,所以道仍然是最高的上帝,三界」三清」的泛生世界,當然是順從三清」,而三清的本體就是唯一天道。

三清是三一神的本體世界,三界」是三一神的信息泛流而成的現象世界。本體世界和現象世界是一體兩面,是不能割裂的。

這就是為什麼三清」信仰,一定會帶出三界」信仰的原因。

東漢張陵創立正一盟威道(後來也稱五斗米道、天師道),除了尊奉三清之外,也是以向天、地、三界呈遞「手書」,作為道教徒禱告治病的方法,這就是早期道教確實比較嚴格尊奉《道德經》的證明

到了南北朝,天師道上清派宗師陸修靜編《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》仍然強調,要向「三界」呈遞「投龍簡」作為發誓的信物,才能成為道教的正式信徒:「用金龍、金鈕各三枚,投山、水、土,為學仙之信。」

投於山的是呈給「天界」,投於水是呈給「水界」,投於土的是呈給「地界」。

周人祭天燔柴,祭地瘞血,祭水沉牲。道教改進為「投龍」,開啟了可以不用殺生祭祀三界的觀念,這是宗教禮儀上的極大的進步。

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,上清派起初仍是想要以「道、經、師、天、地、水、祖先」為中心的純淨信仰,後來才慢慢又變成多神信仰。

所以說,古代道家、道教,在本體世界是敬奉三清,在現象世界則是敬奉三清所泛流的三界,在人類生命精神的延續上,則是祭祖。

所以說真正古道家、古道教的有識之士,確實曾經極力要建立以「道、經、師、天、地、水、祖先」為中心的一神信仰,他們起初並不是想建立現在的多神教。

現在很多人認為只拜唯一神,道家、道教就沒有人信了;這個想法是錯的,因古代道教剛成立且最強盛的時候,就是奉天道為唯一神,日後的多神,反而帶來道教的衰弱。

現在很多人認為如果只信唯一神「天道」,廟內不多供奉一些財神、月老、藥神....道教就沒有信徒了,因為信徒都是神越多越好。

多神才有人信的說法,當然不是真的,基督教、伊斯蘭教、猶太教都是一神教,但基督教、伊斯蘭教,是當今世界第一第二大的宗教,基督教有22億人口、伊斯蘭教有18億人口,反觀現在多神的道教,人口不到人家的零頭。

這證明什麼?證明一神教才能擁有更多信徒,多神教根本無法和一神教競爭,因為多神教無法統一教義,教義紛歧會互相扯後腿,不但無法堅定中心信仰,信眾也無法得到信心,最後就跑到一神教去了。

多神教也無法立刻排除外道或異端,由於沒有基本教義做為信仰中心,一些不學無術之徒,容易混入道教進行詐騙,造成道教腐化。

目前人口數量龐大的多神佛教,也被美國皮尤研究中心(Pew Research Center),評估為人口將大量銳減,反而人口不多的猶太一神教,人口仍會持續增加,這也是多神教必然沒落的明證。

由於一神教容易理解,符合人類求真的精神。多神教往往讓人搞不清楚那個神大,那個神小,最後為了香油錢,就只能各出奇招,以世俗功能取勝。

所以求財就拜財神,求子就拜觀音,求姻緣就拜月老....但這些都是物質或肉體的世俗需求。

世俗的需求,並不是一個偉大宗教,必須提供的高層精神信仰需求。

最高的宗教,一定要能提供人的自我認識、自我超越,以及回歸本源的道路。

自我認識,自我超越,回歸本源,是世俗功能的宗教完全無法提供的,因為那些神本身就不是萬物本源,那些神職人員也對萬物本源毫無認識,當然無法真正引人回歸本源。

一神教就是回歸本源的宗教,無論是天道信仰、耶和華信仰、安拉信仰,都是講人類如何回到本源的宗教信仰。

所以當一個人逐漸滿足了世俗需求,或他超越了世俗需求而尋求宗教情懷時,他就會去追尋一神教,絕對不會停在只有世俗功能的下層信仰之上。

甚至一神教在深入人心之後,一神教的堅定信念,最後反而能夠提供更全面而正確的世俗功能,讓人在世俗生活上獲得滿足。

老子講「甘其食、美其服、樂其俗、安其居」的「甘、美、樂、安」生活,也只有在天道唯一神的光照之下,才能真正實現。

這就是一神教的威力,也是多神教無法比擬的。

宗教是先有多神論,才逐漸形成一神論,所以人類是從多神信仰,進入到一神信仰的。

這意味著多神信仰對人類來說,是比較原始的信仰;一神信仰,則比較理性的信仰。

《道德經》說天道是「象帝之先」,意思是說一切有名有象的至上神「象帝」,並不是真的至上神

所以說老子道家,很早就不相信任可有名字、有形象、有地位、有階級的神。

所以一切形象神,甚至統領這些形象神的最高形象神「象帝」,都不能取代天道受人信仰。

過去道家、道教所謂的羽人(顯翅的天使)、天仙(不顯翅的天使),其實都只是天道派來人間的使者,是來傳達天道命令,或來幫助世人的。


羽人、天仙這類奉天道命令辦事的人,在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眼中,最多只是天使或天使長,根本不能接受世人的崇拜,也不是什麼天官。

基督教《聖經》明定不得敬拜天使(西二18; 啟廿二8) 。

所以一神教不但不能崇拜人,更不能崇拜天使,所謂崇拜天使,就是讓天使代替唯一神,來受人的宗教活動供養,這和追思祭拜祖先是不同的。

如果比照基督教來說,道教的形象神都只是天使,他們是來執行天道命令的,即使他們在人間的善行崇高,也是奉令而行,他們是不得受人崇拜的,人也不能崇拜他們。


當今的道教當然不能接受一切形象神都是天使的概念,也不可能接受人不得崇拜天使的概念,那是因為道教一開始創立,就沒有站穩一神教的立場。

也就是說,天道信仰在老子之後,從來就沒有出現像猶太教摩西這樣,堅持一神信仰,要求信徒不得崇拜其他神的先知,所以道教就搖搖擺擺走向多神教了。

所以當佛教的多神信仰一傳到中國,很多道教徒受到鼓動,便順理成章地以多神信仰來宣傳。

事實上在更早之前,《道德經》的「天、地、水」三界,被道教徒稱為「三官」的那一刻,道教也已經註定會往多神教走去了。

因為「三界」變成「三官」的概念轉變,就表示道教已經雜染了儒家的封建思想了。


儒家的封建禮儀,人民見到皇帝要拜,見到官員也要拜,上至皇帝,下至大官小官全都要拜。

所以道教受儒家封建禮儀影響,認為天道之下的形象神,全都是神官,所以一樣要拜。

道教雜入了儒家的封建官僚思想,以及封建禮儀,是道教從原本有希望成為一神教,卻又忽然轉變成多神教的最重大原因之一。

所以老子《道德經》說:「那禮法搞到極致的人,如果別人不理他,他就捲起袖子奮出手臂,把人壓在地上,強迫別人嗑頭屈從他!」又說:「那禮法啊!是少忠誠和信實的東西,也是混亂的首惡啊!」

道教之所以沒有形成一神教,而變成多神教,就是中了儒家封建禮教的毒害,中了儒家禮法之毒的道家道教,從此完全失去成為世界性宗教的能力。

由此可知,不奉行聖師老子《道德經》的正信教導,而去吹捧講禮法的儒家外道;最後道家、道家被搞到面目全非,一步一步走向滅亡,是必然的事。

所以說儒家的封建禮法,對道家、道教來說是一種可怕病毒,道家、道教應重新訂立更有人性尊嚴的簡化儀式,不應該再採取儒家的封建禮儀,更不應保留儒家外道的封建官僚思想。

唯有回到一神論信仰,去除封建祭祀禮儀和官僚制度,道教才有可能在未來的世界,佔有教化人心的一席之地,否則就只能萎縮,只能讓世界無道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